“十句大实话”揭示中国制造业现状!
这十句话风趣幽默。但无比深刻地揭示出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实话一:制造业利润已经比刀片还薄了
据调查,劳动力成本十年来上升了2.7倍,民营企业融资成本超过银行基准利率2倍以上,物流成本是发达国家2倍,许多企业“五险一金”占工资总额的40%左右,企业还要承担很重的税费负担,制造业的利润已经比刀片还薄了!
有的制造业企业自嘲:“辛辛苦苦一辈子,不如在资本市场讲个小故事”!
实话二:“三座大山”,“四高四低”
近年来,许多制造业企业普遍遇到“三座大山”,即“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
发展中面临“四高四低”:人工成本高、融资成本高、税费负担高、制度的交易成本高,产品质量低、技术标准低、品牌认可度低、企业诚信度低,制约了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
实话三:不想创新,不敢创新,甚至创新不如“抄新”
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制造业的崛起。很多企业不想创新,也不敢创新,甚至创新不如“抄新”,致使中国制造业创新水平在低位徘徊。
中国制造业要提高竞争力,企业必须舍得投入,同时要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和企业联合创新,政府要在加大财税支持和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上更给力。
实话四:不保护知识产权,创新就是一句空话
要完善市场准入机制,扶持国产自主研发的重大技术装备和新产品的推广应用。
要深刻认识到,不保护知识产权,创新就是一句空话!
要坚决严厉打击侵权行为,保护创新成果,为企业乐于创新、敢于创新营造良好环境。
实话五:不能“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希望把降成本行动落到实处,不能“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要对制造业实施结构性减税,尤其是要较大幅度降低增值税税率,降低制造业用地价格,精简归并降低“五险一金”,让制造业企业“落得了户、安得起家”。
要继续清理各种不合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特别是垄断性中介收费。要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制造业直接融资比重,切实降低融资成本。
实话六:品牌就是企业的命牌!
品牌建设是扩大有效供给、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我国制造业品牌市场认可度低,竞争力弱,在世界品牌500强中仅有31个,百强品牌中仅有7个。
实话七: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
成就一个品牌是长期艰辛的过程,需要发扬以创新、执着、责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家精神,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脚踏实地、专心致志!
一要大力加强国家技术标准建设,提高产品认可度、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创造高品质产品,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二要加强诚信建设,打牢品牌信誉的基石。要加强法治建设,提高市场监管水平。
实话八:假冒伪劣已成为影响中国品牌的毒瘤
假冒伪劣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品牌的毒瘤,必须毫不手软坚决打击,让制假售假者付出惨痛代价,挽回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信心。
实话九:尽快处置“僵尸企业”
要尽快处置“僵尸企业”,化解产能过剩,为高品质产品制造腾出资源和市场空间。
实话十:改革不能靠口号,创新不能靠包装!
提升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已迫在眉睫。改革不能靠口号,创新不能靠包装!
机床行业恶性价格竞争的苗头再现(第壹页)
1. 作为自由流通的商品,价格战或曰价格竞争实属正常,但随着一波波价格战的浪潮,倒下的不仅是诸多的企业,也给行业发展敲响了警钟。
2. 还有空间通过多年与机床行业打交道,也会认为,降价对用户而言就是福音啊,而且企业能够降价,说明还有水分,挤挤更健康。况且,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一家优秀的有竞争力的企业是无惧这种竞争手段的。而家电行业正是经历了惨烈的价格洗礼,优秀的企业才能脱颖而出,在国内外市场拥有了自身的话语权。
3. 但作为装备业的工作母机,机床行业有着自身的行业特性:首先它是典型的“加工—装配”型离散制造行业;其次产品结构与制造工艺比较复杂,制造过程所需机器设备和工装夹具种类繁多;还有生产技术类型种类繁多,既有订单型生产、库存型生产,也有订单装配型生产和订单设计生产,不过目前多数机床加工企业以订单型生产为主;还有很明显的一点是机床主要由电器和机械两大部分组成,电器部分主要是外购;机械部分的零部件由外协、自制和外购三种模式所得;车间一般分为机加工大件车间、机加工小件车间和装配车间。
因此,作为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产品,机床自是与大批量生产销售的家电没有可比性,而由于制造复杂的,对产品精度要求严格,其使用也不与一般的日常用品相提并论。
可是由于从2000年以后到2011年左右,近乎10年的高速蓬勃发展,加之政府提出要振兴装备制造业,让更多的资金关注到了机床业。一时间,资金大鳄大手笔介入,小规模的工厂作坊更是数不胜数,作为行业协会,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人曾对记者表示,经常听闻有新企业成立,数据每月都在变更。
我国“互联网+制造”的生态体系
经历探索、实践与培育,中国“互联网+制造”的主体已有相当规模,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孕育新兴市场、带动长尾需求力释放。融合创新赖以实现的技术、网络、平台等基础正加速完善,产业生态初步构筑,已具备持续规模推进的现实基础。
其一,新融合主体:形成引领创新三大阵营。一是传统工业企业互联网化转型明显加快。一些工业企业主动把握发展机遇,实施由内而外的全面变革,推动实现从有界向无界、垂直向扁平、制造向服务转型,成为“互联网+”的主力军。二是生产服务企业借助互联网拓展服务空间。来自不同领域的生产服务企业通过向平台企业转型,加速向工业领域渗透,成为引领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三是互联网企业借助新产品新服务融入工业基因。互联网企业通过与工业各领域各环节不断融合创造出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成为第三大主力。
当前,三大主体均在积极探索互联网化转型发展,谁将成为未来融合发展的领军企业仍有待观察。总体来看,兼具互联网和工业基因的融合型企业更有可能脱颖而出,成为新的领军企业。
其二,新智能产品:打造产品增值重要载体。一方面,智能装备成为装备制造企业主攻方向。智能装备体现了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等的融合与集成,是支撑智能制造的基本载体和关键设施。提升装备产品的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成为越来越多装备制造企业的普遍选择。另一方面,布局智能硬件成为各方广泛选择。不仅传统家电、电子制造业企业如海尔、联想等加紧卡位,积极推出智能产品,众多知名互联网企业如百度、京东等也纷纷涉足智能硬件领域。
其三,新服务业态:催生跨界融合新兴市场。在这一过程中,工业大数据服务、供应链金融服务、工业云计算服务以及“互联网+制造”解决方案等不断涌现,为“互联网+制造”提供更多可能。
其四,新网络架构:构筑产业变革实现基础。一方面,工业互联网激发模式和业态创新。随着互联网应用的逐步深入,云平台、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等开始为企业管理、生产管控、技术研发、销售流通、产品服务等各环节的优化升级、模式演进提供广泛支撑。同时,消费互联网领域许多成熟的商业模式、组织模式、经营模式逐步演变为工业互联网体系下的新模式新业态,延伸工业生产的价值链条。另一方面,工业互联网支撑智能制造组织实现。充分利用工业生产全流程全周期数据进行采集、传输、分析和处理,实现智能优化决策是工业企业的普遍需求,也是工业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方向。
其五,新行业平台:联接各方实现协作共赢。在互联网与工业之间融合不断加快加深的大背景下,跨界融合所引发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更为复杂和多变,相关行业协会或联盟应运而生,积极发挥对各方权利和利益进行协调、平衡的作用,有力引导融合创新良性发展。中国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联盟是工信部指导下,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牵头成立的行业协作组织,立足于搭建交流协作平台,支撑政府决策,推动融合发展。目前,已有来自工业、互联网和IT等各领域的100余家企业加入,在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总结推广创新经验、实现规模化应用、带动行业转型升级、深化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姓名: | 温先生 ( 销售经理 ) |
手机: | 13929480028 |
业务 QQ: | 879153465 |
公司地址: | 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长安振安东路775号2232室 |
电话: | 0769-82826580 |
传真: | 0769-82826580 |